真菌学杂志实习论文(真菌小论文)
简介:河西学院是省属普通本科。 教育部确定的复旦大学支持西部大学、教育部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大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校友、著名科学家、科学院院士李灿任名誉院长、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总长杨玉良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总长李玉受聘为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战略区位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域内唯一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服务区域拥有敦煌、张掖武威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毗邻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少数民族省区,在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拥有重要一席之地, 对促进河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历史河西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先后创办张掖师范学院、张掖师专,2000年与原张掖农业学校(1941年成立)合并为张掖职业中专,2001年2014年合并原张掖医专、张掖市医院组建新的河西学院; 有70多年的历史。 坚持河西学院定位“立足河西、服务甘肃、借势向西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留在至善”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社会为使命”办学宗旨,努力提高树立“河西写作、办出特色成果”办学宗旨的教学质量,打造河西及周边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研与应用技术开发基地、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学科有18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10个医学专业,涉及文、理、农、医、教、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9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3个(历史文献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 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个,省级精品课18个; 全日制校本专业学生20000多人,近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师资力量学校实施“祁连学者”工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2480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人,教授137人,副教授422人,博士107人,硕士680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专家6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育名师6人,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9人,甘肃省带头人3人; 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 办学条件两个校区占地1564亩,实验农场2200多亩,校舍面积48.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3亿元,实验仪器设备总额1.6亿元,多媒体教室座位9000多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藏书119万册,电子书110万册; 建设校园网功能先进、运行高效、初步智慧的校园; 附属医院为高水平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占地面积190亩,床位1300余张,年就诊人数60多万人; 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被誉为甘肃省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平台建设学校重视科研平台和智库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现有研究院20个(所、中心),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和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0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 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学校为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和农村医生培训基地。 科研成果学校立足河西,坚持服务和应用河西,致力于河西的写作。 2011年以来,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8项(其中2016年11项)、国家部委项目18项、省市科研项目200余项。 出版著作和教材220余册,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在SCI、SCIE源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百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获发明专利50余项。 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开放办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已邀请140多名与美国福特赫斯州立大学、布莱顿大学等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的首府大学等港澳台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来校工作,3人分别是甘肃省外专29名教师分别在英、美等国留学。 2016年9月,学校接待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7名外国留学生和来自加拿大的2名外国留学生。 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支持我校以来,在深化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合作、干部挂职、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流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 三年来,双方精诚合作,共同推进,不断完善帮扶内容,双方先后有400多人到对方学校参观访问,进行了学术讨论、考察交流、学习进修、挂职锻炼等。 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及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为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愿景面向未来,学校用丝绸